携手研修共探语文路,学科共建同筑教育梦 ——袁莉华、王平名师工作坊与星洲小学语文组联合主题研修暨学科共建活动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助推区域小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5年4月29日下午袁莉华、王平名师工作坊联合主题研修暨学科共建活动在星洲小学举行。
教艺绽光,课上生辉
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如同精彩的舞台剧徐徐拉开帷幕。郭如莹、张佳琦两位老师带来了两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他们精准对标语文课程标准,匠心独运地设计教学环节,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贯穿于课堂的每一处细节。
星洲小学郭如莹老师执教《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一课,指导学生量身定制习作评价量表,并以此为切口进行教学,在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内化习作标准,建构习作的生长点和进阶性。
青剑湖小学张佳琦执教《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一课,以情景化导入,实现单篇与整本文学经典的对接,通过提炼核心特征的词语巧妙打通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在层层深入的多元活动中剖析作者选材的匠心独具,为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课后,执教教师聚焦单元目标,围绕课堂达成度、单元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说课,工作坊成员参与互动评课。
窗外春意渐浓,教研热情也在蓬勃生长,4月29日,我参加了“单元整体下的单篇教学”主题研训活动,聆听了郭如盈老师的习作课《形形色色的人》和张佳琦老师的《人物描写一组》两节课例,看到了两位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深耕细作,也领略了耳目一新的教学视角。
郭老师的习作课,深刻体现了学为中心、有效支架、数字赋能。
1.刚开始的热身游戏“疯狂萝卜蹲”,在激趣的同时,也指向后面教学中“人物的典型特征”,体现了老师的用心和巧思。预习反馈环节,郭老师布置了习作评价表的制定,后面也紧紧围绕着习作评价表来展开教学。与一般课堂上,老师给出评价表不同,郭老师让孩子自己设计评价表,这正是学为中心的表现。在制定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如何行文,自己对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把握,从而抓住要点、强调要点。如果学生对评价的标准制定有偏差,则代表他们预学时对习作要求的把握不准确,那这便是老师要解决的疑难处,依学而教,学为中心。
2. 在提炼出“形象鲜明、事例典型、描写恰当”这三个评价标准后,郭老师让孩子们借助评价量表和单元思维导图,评价本单元课文。在提供了恰当的支架之后,让学生运用支架,回归课文。这不仅是符合了积累-建构-运用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单元整体意识,践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3.最后,片段描写中,郭老师运用了deepseek为学生的练笔进行修改,让数字赋能语文课堂。《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具备修改自身习作的能力,并提倡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然而现状是,学生常常难以自我识别并纠正其中的问题,教师也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充分的个性化指导,引入deepseek,能迅速并准确地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张老师的《人物描写一组》,也让我受益匪浅。
1. 情境化导入实现文学经典联结
张老师以“看词语猜人物”为切口,通过几个具有核心特征的词语巧妙架起学生已有阅读经验与新授内容的桥梁。这种设计不仅调动了课堂趣味性,更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抓典型特征识人物”的文学鉴赏能力。当学生将人物与单元主题“人物描写”建立联系时,实际上已完成从碎片化认知到系统性思维的结构化转变。
2.动作解码感受典型事例的运用
张老师以“三次摇头”为支点,通过对比阅读、心理补白、扮演角色等活动,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动作背后的心理轨迹。补充灯草费用和银子换算等数据,补充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描写,感受其富有。使抽象的性格特征转化为可量化的具象认知。
3.由学到用贯通读写能力进阶
创设班级人物风采展情境,梳理单元人物写作方法后进行练笔。整堂课以“吝啬特点”为经,以“写人方法”为纬,在文本细读与策略总结中构建学习场域,充分展现了任务群教学的核心特质,巧妙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为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提供了研讨样式。
基于实证的研讨,才是教研的价值所在,每一次的教研,都是生长点。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该匹配。一节好课的最高标准,就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匹配。今天听了《两茎灯草》这节精彩的语文课,整堂课以经典文本为载体,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指向“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走入了《儒林外史》的文学世界。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堂上生动的情境化设计。从课前的猜人物,联结文学经典,到角色扮演活动再到情境化写作。在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这样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的文字分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文本解读环节,老师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策略。通过将课文的描写与修改后的语言进行对比,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在补充历史背景时,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清朝的银钱制度。最精彩的是想象填空环节,当学生们尝试为严监生补写内心独白时,课堂讨论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写道:"我这辈子省吃俭用,可不能到最后功亏一篑啊!"这样富有创意的表达,说明他们真正读懂了人物的心理。
最后的读写结合环节也设计得很巧妙。从读到写,循序渐进。小练笔要求写“班级人物风采展”的片段,既检验了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语言学习过程。
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地带领学生在走进课文和走出课文的不断交替中,在理解与表达的相互渗透和转化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将本篇的动作描写和《摔跤》中的动作描写进行对比,可能对于帮助学生动作体会和运用描写这一方法会更加聚焦有实效。
今天学习了郭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习作课,收获很大。两位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两节课都是以经典文本为支架,通过“发现表达秘妙→迁移写作方法→多维评价提升”的闭环设计,实现读与写的深度融合。同时,两节课都是通过目标设定精准、评价任务前置、达成证据可视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在郭老师的课堂上,还创设性地实用了AI技术来生成提纲,对课堂写作片段进行评价等,非常新颖,发人深思。张老师的课通过《两茎灯草》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动作分解法”“反常显性法”等写作策略,为后面学生仿写提供了很好的支架。
五下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是指向习作表达,这个单元的课文、例文、交流平台和最后完成的习作是“强关联”,郭老师和张老师都能聚焦单元整体目标,以学为中心,课堂上始终围绕“怎么写”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习得方法、运用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郭老师执教的《习作:形形色色的人》,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从单元选文提炼出来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然后对“怎么写”进行拆分,从审题、选材、列提纲、写片段四个活动完成闭环。这堂课有两个创新举措,一是学生自主设计习作评价量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出三条评价标准“形象鲜明”“事例典型”“描写恰当”,并在后面的片段练习和评价中加以运用。这种“协商式”的评价量表不仅真正让学生内化了本次习作的侧重点,更是将静态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写作实践;二是郭老师把Deepseek运用到习作课堂中,让Deepseek对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评价,学生根据Deepseek给出的针对性地意见进行修改,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能力。
张佳琦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承担着特殊的教学任务:习得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张老师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标志性动作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通过还原场景演一演,对比圈画补材料等活动感受其吝啬的特点,最后梳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精心设计“班级人物风采展”的情境化的迁移练笔,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描写身边的人物,读写结合,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写作素养。
慧语沁心,学路昭明
活动第三阶段,星洲小学周学平老师带来专题讲座《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周老师潜心教育教学研究,专注信息化创新应用,两个小时的讲座以实践为主,呈现了AI在语文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场景的应用:利用企业微信收集表设计问卷;备课中引入deepseek辅助并在强化逻辑、追问、细化中逐步完善;数字人的应用;互动小游戏等等,一系列可视化操作让所有参与教师收获满满。
经籍贻学,德馨传薪
为了鼓励教师们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袁莉华导师为工作坊的成员们精心挑选并赠送了教育书籍。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承载着导师对学员们的殷切期望。在赠书仪式上,导师寄语学员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珍惜这份宝贵的礼物,认真研读,努力成长,不辜负导师的期望。
此次袁莉华、王平名师工作坊联合主题研修暨学科共建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专家讲座和导师赠书等一系列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工作坊未来将继续开展“单元整体下的单篇教学”系列活动,努力实现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双提升,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校一审:孙晓娓
二校二审:周海荣
三校三审:许广碧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