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上下求索——易仲阗名师工作坊美术教学研讨活动侧记
丹桂飘香,秋日送爽。2021年10月27日,在主持人易仲阗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工作坊2021年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唯亭校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围绕“教智融合议题式美术教学”这一主题,在“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由工作坊二位教师共同执教高中美术教材《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一课,并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沈海泯老师指导并做《美在上下求索---指向教师职业差异化发展探究》的讲座。来自工作坊全体成员,园区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等共计3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第一节课由葛鑫老师执教,课题为《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葛老师用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做一次壁画修复师”导入本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中了解了敦煌壁画的历史文化、壁画的制作工艺,全班合作修复了一张敦煌壁画作品《药师佛》。教学中从学生熟知的《九色鹿》开始,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描述壁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分析画面的形式关系和空间营造;以壁画《九色鹿》和东晋时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展开比较,解释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思想;通过解构《九色鹿》图,了解壁画作品在打乱的时间线中,多展现出的画面中心,从而了解这一做法的目的意义,区别于中国早期绘画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特点。
通过不同时期壁画佛像的对比,学生了解到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从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了解敦煌壁画的多层制作手法。在“壁画修复师”的学习体验中,通过小组合作局部临摹唐代壁画《药师佛》这幅壁画作品。整堂课的教学结构以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审美评价贯穿,帮助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了美术课堂陶冶情感的功能,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应。
第二节课,张鹏老师执教《中国传统绘画——“五牛图”》。他以大概念中“图像诉诸视觉,借助于图像,人们既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为中心,通过“牛年话牛”设置问题情境,以《五牛图》为具体对象进行图像识读,并以任务单的形式,对图像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并以课堂实践理解图像的内涵,通过美术表现实践感知中国花鸟画线描的独特表达方式,体验画家“托物言志”的创作意图。教学中,张老师以“画家如何运用线描的变化把牛表现的如此生动传神”这一问题,始终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描”这一表现形式,不断的引导学生观察《五牛图》中不同部位的线描特点,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中,从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表现,感知到线描的粗细、轻重、虚实等艺术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从“知”到“行”,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工具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一段小视频引发出学生思考:画家身居高位,为啥偏偏喜爱画牛?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古代早期花鸟画造型准确、色调雅致、风格细腻、形象生动、清新隽永的审美趣味,以及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情感特征。学生在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
课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沈海泯老师做了题为《美在上下求索---指向教师职业差异化发展探究》的讲座,沈老师从历史、文化、科技等不同的视野,旁征博引,从“纳美、形美、行美”三个方面点燃了美术教师不断前行的方向。沈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希望老师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自觉抵抗熵增,实现教师的价值。
工作坊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研讨,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主持人易仲阗老师做了总结,他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二位开课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给大家带了精彩的、实在的二节的高中美术鉴赏课。首先,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将图像识读和美术实践有机融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焕然起学习的热情,在文化的情境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问题设计和作业实践上,教师张弛有度,学生拿捏到位。
本次开课活动中,教师巧妙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和美术知识技法融和,更具有直观性和操作性,提升了课堂效益。课堂是美术教学的主渠道,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我们一起努力前行。 (执笔:张鹏)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