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传真>详细内容

深化教智融合 讲好中国故事——记园区高二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10 点击数: 字体:A- A+

为进一步研究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二英语教学有效性,培养高中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园区高二教学研讨活动于2021年12月7日线上进行,全体园区高二英语教师参加。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的陶轶君选用了新国标英语分级阅读中的《李清照》作为阅读素材,以传统中国女性代表为话题引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借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不朽佳作做切入点,使学生在赏析中诗英译版本的同时,体味词人如“春夏秋冬”一般的人生境遇以及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屈个性。整堂课主线明晰,设计精巧,以问题为驱动,融学习于活动,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英汉双语之美,也激发起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热情。

5108de0ace394073bfe4301c3efeb5fd.jpg

南航苏州附属中学的冯季节选用了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的Extended reading,借助结构化文本知识,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对语义进行精炼概括。呈现的内容图文并茂,既促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又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她还注重扩展阅读,补充了长安-天山走廊的相关阅读材料,使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知识架构更加完善,产出部分融语言运用与德育为一体,深化学生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意识。

40777bab294f4c5b8abfa23ad6d3abb4.jpg

活动还邀请了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外语教学研究中心顾琦一为教师做了题为《外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专题讲座。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从“what-why-how-demo”四个方面展开。她强调,中国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是国家发展、课程性质、新课标、高考以及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的融入要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注重语言知识和能力,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借助项目教学法课例教学法比较法和课外活动,以实现中国文化元素与外语课程的高效融合。此外,还分享了两个独具代表性的课例,迁移性和实操性俱佳,是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范本。

d7bc771f75f54122b5d97a85d34586dc.jpg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既为英语教师搭建了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的教学研讨平台,更是一次以新教材为载体的新课程改革、贴近教师教学实际的大交流。此次活动虽因当下疫情形势在线上开展,却并没有减弱英语教师的教研热情,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对于英语新教材的深层次理解,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再提升,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bf8ae47f308d4e84a4b757a961b0f37e.jpg

部分教师心得:

在观看和学习了一系列课例和顾琦一专家关于“外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这一讲座后,我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话题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语言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而且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刘世磊)

冯季节老师的授课内容是B6U3 The Silk Road。本节课以张骞出使西域导入,引入话题。课堂设计结构清晰:总-分-总结构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历史渊源,经济贸易情况和文化交流。同时冯季节巧妙机智地整合教材,适当拓展话题,比较分析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带一路,升华主题,思考探索精神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巧妙搭建脚手架,最后将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信晓宁)

我观看了苏大附中陶轶君老师的《新国标英语分级阅读---李清照》。整节课从导入、分析、概括、升华,再到生成,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难度逐步升级。剖析文本,由浅入深,始于文本又不局限与文本本身,利用英语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技能。一节成功的英语课,老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需要在具有变化因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刘小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