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坊】左手读书以文载道,右手写作以笔写心——计利珍名师工作坊第六次研修活动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促进语文教师读写能力提升和个人专业发展,5月26日,计利珍名师工作坊“让读和写‘相亲相爱’”第六次研修活动相约云端,共享饕餮大餐。此次活动特邀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儿童文学知名作家郭姜燕作主题为《让读和写“相亲相爱”》的专题讲座,工作坊全体成员和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参加活动。
一、名师引领促成长
这是一场非常贴近课堂、生活,接地气、有内涵的讲座。主讲专家郭姜燕既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语文特级教师,又是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大奖作家,更是引领每一个青年语文教师前行的领路人。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路径。“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读与写是一个整体。童年时代,郭姜燕就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起她的写作生涯,正是有了阅读,一切变得无比美味,无比明亮。在生活中,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才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郭姜燕所说:“不做单纯的读者,让每一个作品都成为学习写作的教材。”
生活是创作的必修课。郭姜燕回忆起朋友老九写作教学的故事娓娓道来。在班级里,写作节的诞生,仪式感一下拉满,带着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创写,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着写着,班级作品集就这么形成了。创作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就是写好近在眼前的人,留意身边的事,小人物同样有大能量。
读得越少越怕写,写得越少越怕写。每一个孩子在写作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郭姜燕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打开思路——一要帮助“学生”发现素材:以生活为蓝图,跳出生活,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写作者的眼光,带着写作的目的发现生活更多本真。二要在肯定之上再提建议:批改过细过多带给孩子的不是惊喜,而是沮丧,尊重孩子原有的语言体系、语言风格,做个会“偷懒”的语文老师,愉快地发现他们的亮点,用一丝微光照亮他们的内心,让孩子的写作之路更加明亮。三要相信“孩子”,心怀希望:发自内心的期待正是孩子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用自身去影响孩子,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读书人。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和写可以相亲相爱。
二、研讨交流明内心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工作坊成员畅谈自己的收获:有效地读书,有目的地生活,发现儿童内心奇妙的存在;抛去原有的“功利”,追寻纯真的初心,营造惊喜的瞬间;反思原有的教学,用情入境真情表露,延展兴趣树立动力……亲切,类似的经历;震撼,格局的打开;感动,宝贵的见证;智慧,成长的桥梁,是每一个老师最真实的感受。
工作坊导师计利珍勉励每一个成员:小学老师是长大的儿童,要永葆一颗童心,用儿童的视角去发现,去体验,去体察,去感悟,持有兴趣,才会有持久度,靠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和孩子一起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学员读写悟成长
卢通
让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本书,会有可能吗?
今天的学习,心灵被这句话敲击着,思绪不觉回到了好几年前,当时我还在高段教学,学生也在写着自己的“萌小说”。可是班级的萌小说数量,永远也不足班级半数,当时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还挺多。但是今天学习的时候,一愣,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孩子们之所以写不下去,可能是读的书不够多,吸收的不够,也可能是写作的欲望不够强烈,这些林林总总的理由,也都与我这个语文老师有关。再听着老九老师的教学故事,那“四水年华”“五文弄墨”的班级作品集令我心驰,内心也有了陪着现在这群“小豆豆”一起成长,一起记录,一起写下去的冲动。
陆静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的讲座,给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发现不管是为了成为作家,还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阅读都是写作的底层逻辑。阅读,短期内可以帮助孩子写好作文,长期看还有可能帮助孩子成为作家。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关键在于家长。
2019年9月,我又回到一年级任班主任工作,回到一年级,为了带动家长,陪孩子从儿歌书起步,开始阅读。在一年级学生报名的第一天,我就精心挑选了一本儿歌书《365夜儿歌精选》,放在了报名席上,供家长浏览,也建议家长给孩子买这本儿歌书。选儿歌——而不是古诗词,是因为儿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念了很多儿歌,再去看字诵读,就不会觉得太艰难而坚持不下去。一年级刚开学,因为教学内容少,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也非常少。如果刚入学的学生没有养成每天回家读书的习惯,以后再培养这个习惯,就会有些滞后。所以我会把“诵读儿歌”这事在报名这天就启动。
我建议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认读一首儿歌,孩子会读以后爸爸妈妈在那一页签好“已读 某月/某日”。第二天,孩子凭着这个签字,就可以读给我听。如果过关了,我就在这一页上盖章。以后每读满30首,就发一张有我签名的书签。整本书读完,就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背景,抱着自己的儿歌书拍照留念,我会把照片发给全班家长看。但是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有些骨感,只有少数同学坚持了下来,这些孩子也确实成为班级中的“写作大王”。
邱志宏
读与写的完美邂逅
公元2022年5月26日下午,读与写的相亲相爱在郭特的字里行间中自然流露。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时至今日,郭特的经历,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领悟:
拾一页慧心,做一个读书人
人有两饱——肚子填饱,心灵吃饱。童年时代的郭特与阅读结下的不解之缘,正是她后期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执一册书籍,徜徉落日的空灵,如饭般细细咀嚼;挟一两金句,流淌于课堂之中,引学生瞩目凝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或许这便是读书人。
固一份本真,做一个摆渡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灵魂个体,它们的生活、求知都不尽相同,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尽相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跳脱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以创作为目的基调,带着孩子以第三视角去观察,去追寻,去感悟,去发现那原本内心深处的本真,真正成为孩子读写创作的摆渡人。
多一分“功利”,做一个点赞人
郭特亲历过“满堂红”的悲哀,而现在我们的语文习作的批改不也正是这“满堂红”的翻版吗?对于老师的批改,学生会认真阅读吗?在这里我们暂且打一个问号?推己及人,面对“满堂红”你乐意吗?是的,我们想每一个人都会不大乐意的。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善用部编本教材为例,以单元统整为法,点赞文本之时,这分“功利”悄然于课堂学生所学之中,点赞习作之时,兴趣之种留存,动力之源祭起。
读与写的邂逅,心与心的交融,人与人的道法,无问方法,只问初心不改。
余安妮
今日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郭姜燕老师的讲座,我不仅被那一本本充满童趣的故事书深深吸引了,更是被这些书、这些事创作背后的故事所感动。一个能成为作家的语文老师,让我油然佩服。同时,郭老师身上的一些闪光的品质,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的。
一、童心
一个会写童话书的语文老师,她的身体里一定住着一个“小天使”,拥有一颗天真的童心,是一个可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孩子王”。每天和孩子们在校园内的相处都能成为郭老师笔下的素材,也许某个故事中的主角其实就是你。能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很幸福。因为孩子们就是你的快乐源泉。
二、慧心
一个会写作的语文老师,一定是身怀绝技,拥有很多很多写作的法宝。她既是一个能写善写的大作家,也一定是一个会培养小作者的大编辑。可以想象的到,孩子们拥有第一本班刊时,他们会有多激动。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过,有朝一日可以出一本自己的作文集。这将是他们童年中最珍贵最难忘的财富。一个大作家带领一群小作家,一起走在读与写的路上。
三、初心
任何一件能成功的事必然离不开“坚持”这个品质。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郭老师能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必定是不忘当年在某油灯下暗自许下过的初心。
我也想对自己说:让自己从讲台前走到书架前,让孩子们从课桌前坐到书桌前。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去感受文字带来的快乐与魅力,谁说我们不会是下一个作家呢?
吴琼
聆听郭姜燕老师的讲座,感想如下:
一、保护儿童阅读欲
郭老师的阅读习惯是从小一家人围坐煤油灯下读小人书的时候开始的,之后,郭老师非常幸运地走上了终身阅读之路。但是像郭老师这样的可以自我觉醒的儿童毕竟是少数,许多孩子对阅读的渴望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教师应该帮助那些普通心智的学生也能够留住求知欲、阅读欲,让所有人都能够养成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
二、培养儿童观察力
在常人看来的寻常不过的喂鸡杀鸡的事情,郭老师却能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的复杂;同样是爱猫养猫,郭老师却能以以此为原型写下几万字的小说。普通人和郭老师的差别在于,作家总能跳出生活,用第三视角去观察、体悟生活。如果学生也能有第三只眼睛,那么写作的素材也会如不竭的源泉,活泼地流个不停。
三、训练儿童阅读力
让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成为写作的素材。老九老师带着本班的学生读了《看了蚂蚁又看云》,老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筋。学生在阅读当中获得了语言的积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种专业的阅读眼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
四、做儿童的朋友
首先,只有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生活与情感,才能帮助儿童发现素材。其次,教师要笔耕不辍。教师的写作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才越大。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励和赞美学生。
陈淑宁
在郭特的娓娓道来中,感受到了她那颗爱儿童的真心。她用爱心和妙笔,为每一个想要得到拥抱的孩子写下温暖童话。在分享自己的阅读写作经历后,更是将自己宝贵的一线教学经验分享给我们。孩子的写作是语文学习重要的一环,“读”与“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才是最自然的读写状态,“阅读”与“写作”共同构建了完整的语文课。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的智慧。
创作源于生活,眼前的人,身边的事,只要留意都能成为素材。学生不会写,老师应该成为领路人,帮助作者去发现素材,更要讲究带着目的去观察。身边的小事,熟悉的人能成为一个动人的故事,离不开观察者的写作意识。
郭特也谈到,面对学生的创作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孩子们各异的想象和语言风格需要精心呵护,鼓励他们,保护他们,写作的种子也许会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
而不爱阅读的这群孩子,不妨降低阅读难度,从他们熟悉的故事入手,降低阅读难度和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阅读童书,拥抱童心。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去体悟,去观察,去写作,享受阅读,享受人生。
李丽
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郭姜燕老师关于“让读和写相亲相爱”的讲座,一场纯真充满爱的讲座,燃点了我自己想要重新变成孩子的期待。
“写作素材哪里来?怎样和孩子交朋友?怎样让孩子摘下面具,和老师真正做朋友?想方设法在孩子哪里套取童真童趣。”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孩子,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回头反思自己,我的“童眼在哪里?我的童心在哪里?”与孩子们在一起四年,我对他们有真正的了解吗?他们最近喜欢吃什么零食?最近喜欢看的动画片?今天食堂里,一个同学不小心把餐盘打翻了,把最近跟他有矛盾的同学裤子弄脏了,这个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那个弄脏裤子的同学,他又会怎么想?其他孩子的反应是什么?这也许是孩子们课后最关心的事情,也许是孩子们谈论最多的事情,这也许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跟孩子们生活了四年,似乎我错过孩子们太多精彩的生活,错过了太多自己成为孩子的机会。
“跟孩子们呆的多了,脑海中的点子也越来越多,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写作。”孩子们的习作同样也是如此,不是去指导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跟着老师的需求去写作,而是应该去帮助孩子寻找素材,将自己的生活真正沉浸在生活中去,也许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最本真的写作意愿和写作兴趣。
“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建议。”老师对孩子的作文评改,究竟是要孩子达成自己的要求,变成老师“传声筒”,还是让孩子坚持自己,表达自己。与其拼命挑出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还不如愉快地发现他们的亮点,一点微光也能照亮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的写作之路更加明亮。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读书人很重要,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相信“孩子”,相信“作者”,心怀希望。
一场“童真”的洗礼,点燃了我想要变回孩子的期待,我期待自己的改变,也期待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惊喜。
四、工作布置迈征程
活动最后,计利珍统筹工作坊工作,激励每一个工作坊成员:成长六月——两次习作专项课例研讨,让每一个工作坊成员展示自己的教学课堂,以促其成长;积淀七月——秀秀我的美文,我的习作教学激趣法宝,我的习作教学课例举隅,我的习作教学研究主题,共同分享成果。
梳理,回望、总结、提升、展望,导师的字字勉励沁于心田,每一个工作坊成员必将迈开征程,大步朝前。
衣钵相传情为真,文章习得了如胸。读写之路其漫漫而修远,计利珍名师工作坊的伙伴们必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在读写之路上且歌且行。
撰稿:邱志宏
图片:工作坊成员
审核:计利珍
美编:陈淑宁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