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反思—实践”的成长路径——记斜塘学校青蓝工程成长圆桌座谈会
为了加强新教师之间交流,促进1~3年教师快速融合,提高应对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实践—反思—实践”的成长路径,提升教师职业认可度和幸福感,斜塘学校展开了1~3年新教师座谈会。
姚心芸老师的关键词在“思考”。她在与师父老师磨课的过程中,逐字逐句精心雕琢,受益匪浅。同时,她认为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信息课堂教学要求。
赵良会老师作为新上任教师,她做到从容不迫的方法是“常听课、常提问”,与师父老师常常交流谈心,在提问中成长、学习;同时她提到要“把握与孩子们交流的度”,做好身份转换。
鲍卓如老师的关键词是“紧”。她带的班级升入了三年级,孩子们写作初入门,她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写作的方法,如提升阅读量,增加孩子们的语言输入。同时她也尽力做到“张弛有度”,“紧而不乱”,努力平衡好完成教学任务和兼顾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陈静如老师的关键词是“变”。其一是校运会彩排让日常的事务有了一些变化。其二是学科方面的变化。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作业量相比一二年级有了明显增加。她的解决措施是提高课堂效率,争取做到孩子们在每一分钟都学有所得。其三是班级管理的变化,孩子们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网络用语在教室内悄然传播,对此吴佩芳校长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牛溪溪老师作为综合学科教师,她认为自己要“深入学生,做学生的调节器,深入课堂,做课堂的调节器。”深入学生就是要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过程中清晰了解各个孩子在具体年龄段的特点,以此来决定教学设计的的深度和广度。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同一节课在不同的班级上也能有不同的变化。她还提到一点是对孩子们要多理解、多包容,作为教师自身也要通过阅读、讲座等活动调节心态,做到走进学生,深入学生。
李韵之老师的发言十分恳切真实,她将与孩子发生的矛盾娓娓道来,从中得出了启发,那便是智慧的教师要奖惩分明,批评孩子也要多用描述性批评,要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孩子本人。顾老师建议要做好身份的转变,多多学习师父教师的方法,言传身教。
钱悦来老师的关键句是“永远在学习。”英语学科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不停重复的过程,同时上好每一堂课,需要教师本身有过硬的教学手段和调控学生的能力,她紧跟师父和同年级组老师的步伐,从每一节教研课中总结经验、加紧成长。
周晨蕾老师的关键词为“松弛”。她认为自己能快乐地教学,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她认为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学会谦虚的,是擅长虚心求教的,她也在求教的过程中学习到,从低年级段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天晨诵,增加孩子自信的同时,也提高孩子的语言输出能力,同时注重对孩子的点评。
孟雨老师从与师父教师的沟通中,也学习到了在学科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注重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用鼓励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进步。同时注重与孩子们谈心,也要积极与各科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在解决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要教育他们“互相包容,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待精力旺盛的孩子,鼓励他们做班级管理的小卫士。
凌情莲老师认为要欣赏孩子的可爱之处,找到孩子们的闪光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拿来相互比较,孩子应当与自身相对比,有进步就是值得表扬和肯定。同时她也提到家校沟通要多走近、理解孩子的家庭,不可过分急躁。
会末,吴佩芳副校长、顾建东主任一致认为此次座谈会十分必要,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教师们的发言,彰显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工作风貌。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学习,同伴互助、蔚然成风。吴佩芳强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要继续实践好“实践—反思—实践”的成长路径;继续做好师徒互听课、常交流,及时分享开课信息,一起研讨;继续保持会议中展现出来的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从严、从细做好手头各项工作,成为优秀的新教师。
一审一校:钱悦来
二审二校:顾建东
三审三校:吴佩芳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