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理解·创造——园区初中数学“做”中学项目式学习第三次专项研究活动
为探索数学学习多元路径,营造区校联动、协同创新的良好教研生态。3月16日,园区初中数学“做”中学项目式学习第三次专项研究活动在东延路实验学校和西附初中同步开展。活动采用现场展示与视频播放两种方式进行,园区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专项研究组导师、全体成员及各校教研组长共同参与观摩、研讨。
课堂展示
东延路实验学校陈溯焓老师的《探寻音乐中的数学之韵》,是以“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为素养主线,以“音之源、器之巧、律之韵”为内容主线,学生在数学与音乐两种语境的切换中挖掘了教学的价值所在,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碰撞中,充分体验了数学之趣、数学之美、数学之巧、数学之用。
星湾学校王凌逸老师的《苏州园林·在水一方》,引导学生通过对拙政园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围绕现实问题,在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中,激发了探究热情、引发了深度思考,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其中,园林沙盘的设计更是亮点,实物模拟让听者身临其境。
星汇学校李冬烨老师的《苏韵苏居,与古为新》,是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合作学习苏州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对楼间距、庭院设计、宜居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设计,体现了知识生成的具体化,思维培养的可视化,素养发展的生活化。
西附初中黄心怡老师的《"桥"见数学·拱桥之韵》,聚焦“苏州的桥”这一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主题,呈现了一个极具特色与创意的本土研究案例,学生在"分享——发现——聚焦——探索——迭代"的研究路径中,围绕主题持续深入探索,最终在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了有价值的成果。
星海实验中学陈佳老师的《“国金中心”中的数学》,是学生对苏州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标志性的建筑从形状、高度等角度展开的研究。学生们利用了网络画板、3D打印机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建造出了“国金中心”模型,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创新创造的能力。
星澜学校徐丽老师的《神奇的数字计时》,以古今计时方式和计时工具为研究主题,学生自制各种计时模型,并借助网络画板等先进信息技术,从计时方式、古代计时工具、现代计时工具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探索过程中,建构了新知、提升了能力、发展了素养。
评课研讨
在教学研讨环节,六位老师依次对项目设计初衷和课堂实践思考作了分享交流,获得了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园区初中数学教研员王晓峰老师对六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并对园区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专项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他指出:新时代教育呼唤“新”教师,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既要往内部走,关注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本质与原理;又要向外部走,关注数学的文化与精神、价值与力量,在有界的数学、跨界的学科和无界的生活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专家讲座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数学教研员郦兴江老师进行了《推进项目化学习,助推数学素养真落地》的线上讲座。他从七个层面分享了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成果,并以案例为载体,理清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细化了项目化学习的构思设计与实施流程,明晰了项目化学习的关键环节、核心要素、实施策略。一个小时的分享,拓宽了参会老师教学的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参与实践的热情。
本次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展示活动,为全区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方法。相信通过此次活动,教师们将进一步聚焦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以素养培育为导向,走出园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之路、未来之路。
一审一校 | 薛方圆
二审二校 | 陆凯
三审三校 | 潘正标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