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读写主题研学】“石亦能言”——在苏州教育博物馆聆听校长讲座,读写碑刻拓片的历史
风吹麦成浪,青梅煮酒时。初夏,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校长谢剑雄带领师生团队来到苏州教育博物馆,为博物馆的教育同仁和星汇师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文化课《从碑刻拓片看书法之流变》。学生们在讲座和参观中读写碑刻拓片中的历史。
谢剑雄老师从“探碑刻之源,析碑帖之别,知碑学之兴,赏碑拓之美”四个角度介绍了碑刻中书法的流变。同学们通过对拓片作品的朗读、解读、触摸感知历史,并通过对碑刻史料的整理、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书法的变迁,抒写对其历史发展的看法。
星汇学子“新读写”节选:
以“历史新读写”之视角,再次看向那沉寂的碑帖,显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切其他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历史之温度与文化之深远。这些文字,受过思想烈火之灼烧,自然风霜之沉寂;坚毅金石之塑造,蒙蒙尘土之落寞。方显其风骨铮铮。如同我中华精神,若无几千年来历史之沉淀,古今英雄之传承,何来今日民族之自豪,文化之自信!
——八3班 陆杨
在这里,我聆听了谢老师的讲座。他阐释了中国古代碑刻的起源、基本特征、分布状况、区别等基本知识,更是讲述了有名的书法家和收藏家以及他们的经历。还学习了如何评价和欣赏碑拓,了解了一些描述碑拓的词语和基本常识。我还有机会欣赏了他的一些藏品,还有他所写图文并茂的书,他所为书法文化的传承做贡献的文章。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大气潇洒的摩崖石刻,流水般潺潺地洒满了整个纸面。通过这些展示,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到了赞赏和评价碑拓的方法。
——八5班 王洁如
碑刻颇具文学艺术价值。首先,碑刻铭文是专门的文体,一般形式严谨,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典雅不俗。许多文人学者都撰有大量的碑文,传颂当时并流传后世,如韩愈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苏轼撰写的《表忠观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次,碑刻文字多是书法名家书写,如我们熟知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等。这些作品是当时书法艺术的典范,也是历代学者的模本。再者,碑刻的纹饰和雕刻也多别具匠心,堪称艺术佳作。
——八6班 洪一
碑刻拓帖,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化留固还是精神传承上,都别具一格,灼烁生辉。风月之秀气,金乌之钢烈尚可与之媲美而不过,此中寓意借移默化,一字一句,像是烈火焚烧,铭刻烙印般留在学者心中。若有人质疑道:死寂之物何来振身欲聋之说?我必于以反驳:此并非缄默,寻迹千年前之芳华,跃数年之诗篇,亦能书写今日之华彩辉煌,必定掷地有声,使人若醍湖灌顶般振奋!
——八7班 黄欣悦
苏州教育博物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史料实物来叙述苏州千年来的教育历史,并且与苏州古典园林“柴园”相融合,展现了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学生在参观游览中认识了一批杰出的文人,感受到了苏州教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博历史之韵,品史学之雅。星汇学子带着对历史的热爱,浸润在苏州教育博物馆的文化氛围中,在读与写的探索中,培养了解读历史的能力,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一审一校:薛琼瑜
二审二校:陈 杨
三审三校:蒋孝臣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