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程:脚步的实践,心灵的远行 ——南航苏州附中高二年级社会实践记录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诗人北岛,如是说。
一个人心灵的远行,印着丈量脚步。学子,如是实践。
在生活愈发快速与时尚的年代,慢生活,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而文化感,也似乎被我们慢慢遗忘。
从忙碌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跳脱出来,南航苏州附中高二年级全体师生去往常熟虞山,寻觅一种悠然的诗意与文气。
山程:身体与心态的艰难较量
习惯了在教室里听课、学习、刷题,也习惯了相对固定的校园空间,当走向开放式的虞山,身体就现出多多少少的不适应,大汗淋漓、腿脚酸痛,乃至直言想要“躺倒”。然而,终究是在同伴、老师的鼓励与陪伴下,向山顶奔赴。而后遇见虞山剑门的胜景,遇见藏海寺的厚重,也逢着山不远处尚湖的朦胧缥缈……
或许,这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若是想要绝美的风景,与洞开的妙境,必然需要用脚步辛苦丈量,用意志与心态艰难奔向。一番历练,一度攀爬,伴着你们疲惫之后的坦然与笑意,社会也有着特殊的充实与丰盈。
访物:自然与人文的轻轻触碰
虞山文脉,自古而今,有着长远且绵延不断的历史。用现代的眼光,去触及千年前的风物建筑,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打动、震撼。
本次社会实践的有别于以往对现代建筑、时尚元素的探寻,置身虞山,学生也惊叹于今天存留下来的自然之态和文化之貌。 “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将孔子的理念思想带入苏南一带,学生所惊叹的言子墓,即是明证;书本中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表达,即诞生在虞山脚下的兴福禅寺……
社会实践中,也慢慢感知:融入自然的人文,会有着不一样的生机与鲜活,在自然风景中访物,也懂得了历史传承与文物留存的重要价值。
传承:让文化活在当代语境
本次社会实践的初衷,有着诸多的考量。如何让学生关注似乎被忽视的传统文化?如何用恰当的方式不忘记对文化弘扬的担当?……一连串的社会实践原初设想。
而当学生们步入虞山,也随之有了确切的答案。山水自然,完全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十里青山半入城”,是对常熟城以及虞山最美的描述。学生接触了太多课本里的历史文化,也熟稔于太多的名城风物,但是对于如何去留住过往的文字、文学、文化,却常常难以真实立体地去叩问。让自然风景与文化遗存,成为当代人生活境遇里的一种元素,让历史与文化“活”在当下,则恰恰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路径。
山水之程,用脚步丈量社会实践的宽度,让心灵得以放松式的休憩,也让“文化守护”的观念得以更新丰盈。而学生心中的这样的体悟与感叹,也或许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所在。
文字:王勤龙
图片:高二年级部
一审一校:陈赫楠
二审二校:时光、周航
三审三校:殷莲子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